导语:大型科技公司正通过其云计算部门,积极寻求与人工智能(AI)初创公司合作,包括投资和联盟等形式。
大型科技公司正通过其云计算部门,积极寻求与人工智能(AI)初创公司合作,包括投资和联盟等形式。这引发了监管机构的质疑:在开发“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的竞争中,微软和亚马逊等大型科技公司既是云服务提供商,又是人工智能初创公司的竞争对手。
今日,谷歌对旧金山人工智能安全研究服务商Anthropic投资3亿美元,这是新兴AI研究公司与全球大型科技公司达成的最新一例云相关合作。Anthropic致力于构建可靠和可操纵的人工智能系统,并开发了一款与ChatGPT相抗衡的聊天机器。
Anthropic是个正在开发“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的新兴公司。所谓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是一种复杂的计算机程序,可以在几秒钟内解析和编写文本,创作艺术作品等。如今,这些公司正在挑战谷歌和亚马逊等科技巨头所开发的同类产品。
包括OpenAI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ChatGPT在内的产品,其背后的技术需要强大的计算能力,而这些计算能力(即昂贵的计算基础设施)正是由他们要挑战的大型科技巨头所控制。
美国反垄断机构前共和党主席、乔治华盛顿大学反垄断法教授William Kovacic对此表示:“这种情形,正是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将要重点关注的情况。”
Kovacic说:“对于大型信息服务公司如何压制新一代竞争对手脱颖而出,FTC越来越关注。”
对此,FTC拒绝发表评论。
投怀送抱也是无奈
毫无疑问,这些合作让规模较小的初创公司避开了建立自己的数据基础设施所需的巨额投资。但同时,也会让云计算的所有者,即微软和亚马逊等科技巨头,得以洞察这些初创企业内部的人才和技术。创企们别无选择,只能对大厂投诚。
上个月,微软宣布向人工智能研究公司OpenAI追加数十亿美元投资。早在2019年,微软已经对OpenAI进行了第一笔10亿美元的投资。近期,OpenAI因为推出了一款智能聊天机器人系统ChatGPT而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
这笔交易巩固了微软作为OpenAI独家基础设施提供商的地位,后者已成为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初创公司之一。微软CEO萨蒂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称,微软已经建造了一台超级计算机来处理OpenAI的工作,能以竞争对手的一半的成本处理一些人工智能计算任务。对于大型语言模型的计算密集型开发来说,降低成本是关键。据估计,假设每月有1000万用户,运行ChatGPT的成本为每天100万美元。
目前为止,亚马逊在该领域最瞩目的联盟是与Stability AI的合作。Stability AI是一家以AI绘画走红全球的“独角兽”公司,而亚马逊AWS是是首选云合作伙伴。通过使用Amazon SageMaker托管的基础设施和优化库,Stability AI能使其模型训练具有更高韧性和性能,并大幅减少了训练时间和成本。
Stability AI还使用亚马逊的Tradium芯片,后者是一种定制设计的处理器,可与谷歌的Tensor处理单元竞争。这笔交易也让亚马逊证明了实力——因为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亚马逊在AI方面要落后于微软和谷歌。
切换云平台不太可能
一位知情人士称,这笔交易并不是排他性的。这意味着,Stability AI将来也有可能与谷歌云(Google Cloud)等替代云提供商合作。谷歌也表示,它与Anthropic的云交易也不是排他性的。
有AI研究人员表示,构建和部署具有数十亿个参数的大型语言模型,如GPT或谷歌的PaLM模型,需要稳定的硬件。一旦开始训练模型,就很难在不同平台之间切换。
Kovacic表示,从历史上看,在电信等其他领域,这种依赖关系曾引起反垄断监管机构的关注。Kovacic说:“你的关键服务提供商同时和你是竞争对手,这种关系很紧绷,又不免尴尬。”
寻找一家可靠的云提供商是AI创企的基本需求,这意味着他们很快就会被迫与科技巨头建立云合作伙伴关系。
除了前文所述,谷歌和亚马逊还与其他几家AI创企建立了合作关系,包括加州的Cohere和以色列的AI21 Labs。
监管审查一触即发
云服务管理公司Yellow Dog表示,它还知道有几家尚未推出产品的AI创企,与云服务提供商建立起了联盟。这些初创公司愿意将自己与巨头绑定,并转让一些股权。
Yellow Dog首席执行官Tom Beese称,一些AI学术研究人员准备创业时,在招聘开发人员之前就开始和云提供商谈判了。因为这一必备条件太贵了。”
这类交易可能很快就会受到监管机构的审查。去年,美国国会提出了一项针对所谓的科技巨头“自我优待行为”的立法,以防止大型在线平台利用其在一个领域的影响力来推广其他产品。
美国民主党参议员艾米·克洛布查(Amy Klobuchar)在一份声明中称:“这些平台利用自己的主导地位,不公平地让竞争对手处于劣势。这一切都是以牺牲竞争和消费者利益为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