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着,综艺圈越来越卷了。
曾经,找一两个当红明星、再拉上一群半红艺人,节目里聊聊天做做游戏,就可以养活一个团队十几年。
如今综艺节目数量越来越多,渠道越来越散,赛道也越来越细分,从跨界竞技、带娃、做家务、户外到旅行、谈恋爱、离婚、减肥、再就业、剧本杀、密室逃脱,艺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成为题材。离谱不离谱的,只要你敢拍,总会有人看。
本以为,再也不会有什么新套路能让观众大吃一惊了,直到最近冲浪时偶遇一档看名字就透着不一般的节目,对综艺的想象又结结实实被拓宽了。这档名为《种地吧》的劳作纪实互动真人秀(是的,就叫这个)目前正在爱奇艺以周更频率独播,由爱奇艺和蓝天下等影视传媒公司联合制作出品。
说实话,很少有一档平台是亲妈的综艺能够做到开播一个月了还一点水花都没有,毕竟资源位已经给得足足的,何况还是集齐了小鲜肉、种田、粮食安全、团魂和团斗这么多流量爆点的一档节目啊,这个糊度真是离谱。
于是,抱着好奇,我追了几期,现在来分享一点观察和感受。
一、卷到地里去的鲜肉们
讨论选题的时候,同事问我:小鲜肉不练习唱跳搞好专业,跑去种田,这么作妖又无聊的综艺你也看得下去?
无聊吗?看一群漂亮美男被种地折磨得死去活来、每每崩溃aka娱乐圈美男变形记,我觉得还蛮爽啊。起码证实了那句反向鸡汤:这个世界不会因为你漂亮就对你好一点,因为比你漂亮的人多了去了。
抛开这些邪恶的小九九,我们来从咖位到内容到执行分析下为什么这档节目播到现在都还没火。
首先,不瞒各位,看了三期了,还是没有记住所有人的名字,更别说把名字和脸对起来。刚开始看,我都会眼神紧追字幕,习惯性抓住每一句话是谁说的,这个过程中大脑的紧张程度堪比观赏一部语言完全陌生的原声外语片。第二期开始,本人彻底放弃了这种执念,谁说的,其表情语气大概什么样之类,管他的呢。人设没立住、上来就干活这事,节目组都不操心,我一个吃瓜群众较什么真。
以上碎碎念,相信看过的人都会有共情,而这就反应了节目存在的两大问题,第一:嘉宾过于陌生,观众很难与之建立联结感;第二:拍摄团队人头太少,投入不够。
八块农田,近140亩老实说,陌生化、也就是咖位小的问题,不能怪节目组。稍微看下背景资料就会发现,这档节目在策划阶段还是有雄心壮志的,导演希望真人秀重点在“真”而非“秀”,所以,你以为是慢综艺,其实就是真种地:嘉宾需要在190多天里,完成一百多亩农田的耕种收割,同吃同住,农闲时还要养殖家禽、照料三口鱼塘。这根本不是在综艺里种地,而是要把种地变成生活啊。看着眼熟吗?像不像娱乐圈军训?
这种对节目超高的投入度和配合度就要求嘉宾满足几个硬性条件:18-25岁——体力得跟得上;半只脚踏进圈内的或半红未红的——顶流们不是忙着赶通告就是忙着发通告辟谣,谁有档期和耐心去乡下种半年地呢?(总导演也承认了这一点);对“红”还抱有一定期待——10个男生中有4位音乐人、6位演员,其中有一些已经发表了歌曲或参演过网剧,要说他们是纯素人,也比较牵强,没有强大的内驱力也没必要去节目里吃这份苦吧,生活的苦还不够吃么。
恐怕是最省服装费的节目组了看《种地吧》经常会发现这种情况:当这一小群都换上花色相似的劳动服,穿上水靴,被放到田里,摄像老师一个中景横拍,总会框住3个以上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身影,差不多的发型、差不多的身形,七嘴八舌的字幕,观众能分得清谁是谁才怪。这样平均取材、如实记录的群像拍摄,的确够真,但也导致节目初期重点情节缺失,记忆点不够,观众很容易丧失耐心,半路弃番。我自己也在看到一半的时候忍不住跟朋友吐槽:这看上去就像节目组故意整这些帅哥,顺手拍了个综艺,太糙了啊。
甚至,有几次他们在宿舍里开会讨论的场景,拍得好像是谁家监控里扒出来的模糊画面,聚焦总是慢一拍,背景简陋、人脸变形,有理由怀疑导演组就是在宿舍装了监控,而后把素材直接拿过来用了。
不知道投入半年时间、泥里雨里打滚的孩子们看到自己不光没有华服美颜加持,甚至每个人都被拍得泯然众兄弟,会不会深夜抹一把泪,后悔当初合同签得太痛快?
二、综艺的尽头是去综艺?
当然“真”对一档节目和演员来说也是双刃剑。
从弹幕情况看,熬过前两期、开始渐入佳境的追番观众也有不少。究其原因,首先是它的形式相对新颖,题材比较讨巧,“种地”叠加了慢综艺和治愈感双重buff,近几年也是越来越有人气的拍摄题材,不论是《向往的生活》里的浅尝还是《克拉克森农场》中的沉浸,节目播出后的市场反响一直不错; 其次,内娱综艺里把鲜肉整到这么惨的节目也少有,除了《种地吧》,想得到的大概就是前几年火过一下的军旅生活体验节目《真正的男子汉》了,但相较于后者的定档定期拍摄,《种地吧》嘉宾的all in程度和种种遭遇又让人说不出“他们是纯作秀”这种略显残忍的话,反而会逐渐产生一些同情和善意调侃的冲动。
微博上曾经出现过一个相关词条,叫#他们的种地技巧已经熟练得不像艺人了#,配合文字的视频里,曾经的好声音总冠军(无奈一直不温不火)蒋敦豪行走在田垄间,一手抱着塑料桶,另一只手配合脚步,熟练而富有节奏感地撒化肥。任谁看了,都会感觉又心酸又好笑又荒谬——我们的内娱到底是卷到什么程度了,才导致小鲜肉们要靠种地去收获一些流量和曝光度呢?
并不是说他们之中的所有人都纯粹是为了“红”才参加这档节目,也不是说抱有明确的目的来上节目就应该被judge,而是这档节目映射出了娱乐圈真实又现实的行为逻辑。
换一个维度,我们试着揣摩节目的策划思路,《种地吧》目前看从名字到内容,整个就是过分质朴。但你若细品,制作团队的野心并不简单。在市场适应性上,《种地吧》紧扣田园生活体验这一点,它有点像本想搞成慢综艺,但不小心砸了搞成反慢综艺乌托邦的节目,换个视角,你也可以说它更加真实,更贴近生活而少做作; 策划城市青年上山下乡吃苦受罪,它又像《变形记》之鲜肉重生版;再说设置整体任务、多人协作完成,透过集体“打怪”呈现个体成长和团队精神,是不是有点“加油,好农民!”或者“快乐farmer”的味道?撞档了这么多节目,但它的官方节目类型是「劳作纪实互动真人秀」。
用纪实的手法拍综艺,当然是值得尊敬的情怀,但它和当前的偶像文化、综艺市场受众习性实际结合之后,真的可行吗?一个什么类型都沾点边,什么类型又都不算执行透彻的节目,在未来的播出时段里有没有可能大火?
个人认为还是有机会的。目前已知这档节目的拍摄时长为192天,它的成片体量决定了它播出周期也会比一般维持在10期左右的综艺长许多。在缓慢发酵的过程中,受众和节目一旦开始互相养成,必定会收获一批黏性超强的粉丝,从而完成声量增长和积累的第一步。
人设不够清晰的问题也会因时长逐步得到消解,前提是节目组能够把这些少年身上真诚可贵的剖面打磨光亮,呈现出来,这也是选秀节目爆火的头几年,各种素人选秀的惯用方式。就目前节目的效果来看,似乎是节目组越狠,嘉宾们越惨,观众看得越开心。倒不全是出于“他好崩溃,我好开心”的邪恶心理,而是外部环境的压力越大,人的顽强、不服输、元气和活力越能得到彰显,所谓少年感也不再局限于灯光华服,为了完成一个目标在水里泥里扑腾,搞到灰头土脸满身脏污,虽然笨拙和略显没必要,但也会神奇地让人觉得,那些瞬间散发着属于少年的质感和魅力。
所以说,少年们,还是要崩住了呀。
三、挺好看的但不希望它红
挺好看的,但不希望它红。这份纠结还要分开来解释。
当然好看是一种相对主观的感受,我之蜜糖可能被他人视为砒霜,事先声明。
最初去追,是本着要认真负责对选题做好调查的心态,但当我看到其中一个男孩第一次开联合收割机,因操作不熟练不断陷在泥里,被师傅骂到狗血淋头,自己默默承受着尴尬和羞耻交织的情绪,表面还要不动声色,继续努力做好来证明自己的场景;当看到他们为了给被雨水灌满垄沟的农田排水,动手做最原始的工具,笨拙又低效(没有人教)地顶着冷雨疏通连接垄沟的排水渠(活像地主家的傻儿子家道中落被卖身为奴); 跑去租借当地农户家的打谷机,因为囊中羞涩遭遇主人的砍价羞辱和信任危机,又气又怂,又要在镜头面前保持风度……看到这些,不能说无动于衷,简直是莫名共情了——就像看到那个被抛到陌生环境里,承担一项根本承担不起的重任的自己,失措、无奈、努力但很笨拙,惨到好笑。
谁年轻时不曾为满脸写着“我见过大世面”,谈笑间一桩桩棘手麻烦已被解决的纯熟淡定倾倒?综艺里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你可以说是成熟的魅力,也可以说是剧本和团队的“造”人设功力;愚蠢但认真的越来越少,好像这项最贴近普通人的能力和特质,越发不值钱了。
接收了以上诸多共情也给出了不少同情之后,还有所纠结的原因也很简单:节目不红,演员可怜,节目红了,内娱观众更可怜。毕竟小鲜肉全跑去种地,好好的农田变秀场,在这个资本操控的市场环境里,也是太可能发生了。更何况,一个明星速成速朽的年代,坐上直升机一夜变顶流是不是好事,谁又说得清楚呢?
我们普通观众更希望看到的是年轻艺人在自己的专业方面发力,闲暇时多读书提升下文化知识水平,“让你读书,你要喂猪”这种本末倒置的事还是少做为好,它固然是一种真实的生活体验,有机缘可以去尝试,但功利性太强也大可不必。
作家麦家在节目的第二期里作为飞行嘉宾,说出一句堪称观众嘴替的金句:如果你们单纯是为了红,那这个办法也太愚蠢了,有点笨拙。
最近大火的《狂飙》把韬光养晦几十年的张颂文彻底捧红,张颂文层次丰富情感细腻的演技被归功于他在不火的漫长岁月里,作为一个普通人尝遍了生活的酸甜苦辣。我们赞赏其为体验派的演技修炼,谁都知道它非常可贵,但在越来越卷的娱乐圈里,谁也都清楚,它的代价同样昂贵。
种地或许不足以让这些娱乐圈的后备军了解到生活诚艰,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也只有在人和土地的关系里,才最能够得到验证。作秀也罢,求火也罢,希望这190天无论红与不红,这些少年都能体验一次收获的快乐。也希望演艺圈里,愿意用愚蠢办法、小火慢炖的人越来越多。